(初二級家長會專題講話)
尊敬的各位家長: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借家長會的機會和大家一起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
初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很特殊的時間段。
網絡時代的家長,更加容易得到關于孩子教育的各類信息,對于“初二現象”、“青春期”、“叛逆期”這樣的詞匯并不陌生,甚至,部分家長在較早之前就開始對孩子初二叛逆期的到來做著準備,這當然是積極的。
但眼下關于初二階段孩子的許多觀點卻并不全面客觀,有明顯的把這一階段的孩子“妖魔化”的嫌疑,似乎,這一階段的孩子便是“不講理”的,便是“愛頂撞大人”的,便是會做出各種荒唐事情的。這樣的言論,除了增加家長的心理焦慮,并不能給家長正確看待這一階段孩子成長行為的客觀角度,更不能把家長引向有效的激勵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向。
“叛逆期”這一個詞語的提出,本身有著深厚的“家長本位”的意味——“叛逆”,對誰的叛逆?首當其沖是家長。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孩子對家長“叛逆”是難以被接受的,“叛逆”一詞,帶著大人對自主意識萌芽的孩子的不滿,帶著對“不順從”的孩子的恐懼。
我以為,“叛逆期”改作“獨立期”更合適,而且,我們必須發現、激勵這一階段孩子強大的心理、行動能量,充分認識到“叛逆”背后的力量!
今天,讓我們放下對“叛逆期”、對“初二現象”的成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初二階段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們變化中的言行與心態。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初二孩子的生活學習現狀。
初二學生,其年齡一般在13到14歲左右,正是他們人生的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
早在初一年級,隨著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青春心理的萌動,孩子們便突破了兒童模式的束縛,開始體驗與感受一些從來沒有過的東西,但由于那時他們剛到初中,環境的更新以及學校老師、家長對入學教育的重視力度,又迫使他們不致于過多張揚。
在初二年級,學生適應了初中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家長對學生的初中階段的學校生活不再擔憂,關注程度降低,學生們因而獲得了相對寬松的自主發展環境,學生們便開始試圖擺脫父母老師的控制,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開始希望獨立嘗試一切。但又由于他們在很多方面如經濟、生活、情感和學習上還得依賴父母和老師,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行為和生活,他們的內心充滿著錯綜對立的矛盾和沖突。
同時與初一年級相比,初二年級的各學科無疑在廣度和難度方面加大了,而新增開的物理學科,對于部分原本學習基礎不牢固的學生來講,毫無疑問又起到了雪上加霜的負效果。學生之中,原先在小學和初一還比較穩定的學習成績,現在開始出現動蕩和分化,這是一場競爭更為激烈緊張的重新排位,使得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績退步而又找不到很好的進步方法的孩子不甘心正視自己的無力感,便開始通過無所謂或其他特殊的言行來掩飾自己的沮喪,尋找新的自我肯定和集體定位。
總體來講,初二階段的孩子其實是糾結而反復的,他們渴望自由,卻未有足夠的力量獨立,他們渴望在團體中獲得認可,卻又可能因為不得志而沮喪,他們渴望表現成熟,卻又時常發現自己并未具備處理事情的洞察力與行動力。所以,初二的孩子看似“很酷”“很尖銳”,實際上內心時常受傷沮喪,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在孩子頂撞的言行面前以諷刺、羞辱“反擊”,那只會讓我們和孩子漸行漸遠。
其次,讓我們一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一,合理的物質需求。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里,不顯山顯水。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里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
第二,擴大交際圈的需求。進入初中階段后,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一切與小學的小圈子不一樣。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
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吧。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
第三,對異性關注的需求。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女孩子們在一起去對他們評頭品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學習”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么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問答,還可以是以班級活動為主題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了解。
綜合以上對初二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開始嘗試著“像大人一樣”生活:像大人一樣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子并確立自己在交際圈的地位,像大人一樣談戀愛,像大人一樣獨立做出生活和學習的決定……而他們最大的痛苦則是:他們還不是真正的大人……
家長們,我們辛苦撫育孩子,正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像大人一樣”獨立于這個世界,那為什么我們會對孩子“追求獨立”的種種嘗試充滿擔憂甚至恐懼?為什么我們要對孩子試圖挑戰我們權威、嘗試獲得平等地位的行為憤怒暴躁?
我們擔心孩子浪費奢侈而壓制孩子獨立支配物質的需求,希望孩子穿我們買好的衣服,用我們買好的文具,卻又希望他們長大以后能夠分配好自己的收入,安排好家庭林林種種的物質事務。
我們擔心孩子交了“壞朋友”而百般否定他們的社交圈子,以“學習為重”為理由強硬地阻止他們與某些我們不認可的孩子交往,希望孩子能夠在大人認為“純凈”的圈子里成長,我們卻又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適應社會復雜的大環境,希望孩子能夠有識人辨人的能力。
我們擔心孩子早戀影響學習,不讓孩子與異性交往,卻又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精確”找一個相互理解相互關愛的人生伴侶。
我們擔心孩子在嘗試獨立的青春期犯錯浪費時間,壓制孩子因意見不同而與我們發生的沖突,強迫孩子按我們設計好的道路前行以求安心,卻又希望孩子大長以后能夠成為一個有主見、有魄力的人……
這,怎么可能?
家長們,當你的孩子開始不聽話,他(她)可能需要更大的自主權了,他(她)可能不再滿足于你為他(她)精心建造的小世界了,他(她)開始想要自己參與到更大的世界當中。
這種渴望獨立的愿望,不正是強大的成長動力嗎?
難道我們不應為孩子的成長感到激動并給予祝福與指引嗎?
家長們,讓我們以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伺機張揚,也許他們的身心發展、所受教育仍有局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但這都不能成為我們否定他們甚至打擊他們的理由!
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青春期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
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于是家長采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從而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跌進犯罪的深淵。
誤區二:放任自流。在現實中,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不見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都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惟愛與尊重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度過青春期并激發他們的能量,我們應當成為孩子走向更大世界的同伴,而非高高在上的“支配者”。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各種權利,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1)自主權:“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么”諸如此類的話是不少家長的口頭禪。建議家長們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盡量少說這樣的話,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會接受這種“命令”的口吻的。
(2)發言權:“考不上大學就去掃大街”等話語,不少家長都對孩子說過,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他們的耳朵已經長繭,叛逆期的他們對這些話可以說是“百毒不侵”了。這時家長應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3)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
(4)表決權: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
(5)隱私權:孩子在進入初中后,一些家長發現,以前經常跟自己說心里話的孩子變得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如果孩子實在不愿同家長交流,也不必過于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交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弱點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并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2)換位思考。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有了共鳴后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3)穩定情緒。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4)允許犯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青春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5)給孩子減負。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還要進行他們不愿意的培訓,使得孩子們沒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這樣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希望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時候也適當的給他們玩的時間。
家長們,“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蓖瑸楦改?,我們知道,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我們的心態是復雜的,我們不舍一直呵護在掌心的寶貝向著更大的世界走去,我們擔心他們不懂我們的關愛漸行漸遠,我們擔心他們掙脫我們的呵護后受傷受挫……但既然孩子終將會從我們的生命中走出去,成為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他們真正強大之前,陪伴他們嘗試、犯錯、再次嘗試,陪伴他們積累智慧、陪伴他們積累勇氣,陪伴他們在成功與失敗交雜的青春期走出一片開闊的天地。
讓我們時刻牢記,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支配的機器人,他們終將要靠自己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并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歧途,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辨別、探索,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讓叛逆,成為青春成長的力量吧!
與各位共勉!